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切换风格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connect_header_login!

!connect_header_login_tip!

!header_login!

!header_login_tip!

查看: 9|回复: 0

地藏古洞

[复制链接] [view_bdseo_push]
发表于 2023-11-21 18: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藏洞位于九华山森林公园内的九子岩地藏王打座石下,洞内清泉潺潺,奇石无数。洞内可容纳10余人休息。洞口面向东北,异常凉爽;洞前树木葱茏,绿竹滴翠,精致迷人。相传此洞的僧地藏休息,诵经场所,故名。据当地居民传说,唐朝时期金乔觉刚从新罗国来到东土九华山,第一落脚处,就选择了这里,长期流连休憩于此,并在此开始了他在九华山地区修行的第一步。
九华山古刹林立,香烟缭绕,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九华山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是旅游避暑的胜境。九华山现有寺庙80余座,僧尼300余人,已逐渐成为具有佛教特色的风景旅游区。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九华山独领-,以“香火甲天下”、“东南第一山”的双重桂冠而闻名于海内外。
九华山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大乘大集地藏十伦经称:“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密藏。”因此名为地藏。地藏菩萨是佛教中愿力最大的一位大菩萨。他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因而地藏菩萨功德利益宽大无比,而与众生世界有大因缘。地藏精神在佛教界占有崇高的地位。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形成以后,吸引了四方释子前来游参朝拜和驻锡修道,因此,山上除地藏和尚的旧有灵迹之外,后来又增建了许多寺庵。
地藏古洞便是地藏和尚的旧有灵迹之一,至德年初。地方绅士诸葛节率村人登山,见深地藏王菩萨像无人迹处,有一和尚,坐禅于洞穴内。洞旁有一破锅,存在残粒和着白土,生活异常清苦,大为惊异。询知此乃新罗王子,远来求法。诸葛节等人,深愧未尽地主之谊,遂发心倡议为地藏比丘建造禅宇。寺院建成后,各方学者云集此山,特别新罗国的僧人,来此日多。因国内外僧众咸集于此,生活即发生困难。金乔觉于山中掘石得土,其色青白,细如面粉,供众食用。
寺中僧人为求法慕名而来,当时山中条件艰苦,一些人饿得皮骨相连,被人称为“枯槁众。”但是他们在金乔觉的领导下,团结、精进,一心向道,以苦为乐。并在山上开辟出稻田、山地,以种植粮食等作物,过着禅农并重的修行生活。金乔觉于贞元十年(公元794年)七月三十日夜成道,时年九十九岁。旋即召众告别,罔知攸往。但闻山鸣石陨,扣钟嘶哑,跏趺而灭。其尸坐于函中,三年开将入塔,颜貌如生。举起则动骨节,若撼金锁。乃立小浮图于南台,此即金乔觉生前宴坐之地。这就是九华山佛教道场之因缘。
现在地藏洞边修建了一座以地藏洞命名的寺庙,徽式建筑,一层,大殿内供奉金乔觉成佛后地藏王的塑像,两边供有道明与他父亲闵公的塑像。殿前安置有香炉和一尊七层宝塔,将地藏洞前映照成一处佛教道场。其实在九华山地区,有很多山石奇洞,地藏王菩萨在九华山修行70多年,

                       占地400亩,藏了600棵古树,稀缺的古典园林,就藏在上海!
                           占地400亩,藏了600棵古树,稀缺的古典园林,就藏在上海!

每次提起园林景点时,不必多想,指的就是来自苏州的园林,必定苏州园林可以说名扬天下,可谓无一不知,无人不晓,所以园林景点的游览地,通常指的就是苏州。然而想要欣赏园林景点,除了苏州以外,在上海也有一座水生态园林,其占地面积约400亩,现今已成名木古树保护区了。这座园林就是地处上海市闵行区的韩湘水博园,由于该园林紧邻黄浦江,所处位置相当优越。不仅是上海比较稀缺的的古典式园林,而且还是一座古桥博物馆。



水博园古生态园区占地规模400亩,水博园的参建以马桥古文化、黄浦江历史、保护水源、文化、保护母亲河为主题,以休闲旅游、生态示范、科普教育、文化展示为主要功能的大型生态园区。水博园可供游客前往的景点包括:乡村观光乐园、古文化园区以及古生态园区。



古生态园区里面有600棵百年以上的古树,移建至此的古桥25座,另外还有两个科普场馆。这里的一景一物,仿佛在向游客讲述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情节似的,既能让游客领略这里的古朴韵味,又不失情趣。虽然这里的古树长势不已,但是能够感受到岁月侵蚀以后,它们奋力生长的情景,有的老树枯枝重发新芽,有的则显得苍劲挺拔,还有一部分则长势良好,高耸入云。这里可谓各种古树的集结地似的,各具风采,彰显出一幅活力四射的古生态画卷。



在古树附近则能看见来自不同地域、形状各异重约几十吨,甚至上百吨的硕大巨,其中包括灵璧石、钟乳石、太湖石、火山石、三江红在内,有的像远航的风帆,有的像仙女晨读、有的如巍峨群山、有的像大鹏展翅、有的像如来打坐,让人看到以后,不由自主的浮想联翩。园区的各个角落都散落、聚集着五十余座仿古桥、古桥。



不论怎样的桥梁,都记载着跟历史相关的故事情节,游客在游玩的同时,仿佛进入历史大观园似的,这里的一幕幕情景,就跟古历史再现一样。灰砖黑瓦的长廊、小桥流水都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青砖铺砌的地面以及朱红色雕花木格门窗,都能彰显出古代传统建筑的无限风采。



整个古生态园区的景象,可谓环环相扣,既能感受到布局合理,又能领略到诸多看点,乐在其中又不失趣味。

紧邻黄浦江,上海这个博物馆有点意思,划分多个主题,看点十足
                       湖水下藏着古城堡?贵州一村落发现藏宝洞汉墓群古哨所
                             藏宝洞里的财宝要用书包背。常有人拿着金属探测仪到这里来寻宝。藏宝洞里到处被挖得底朝天,大大小小的掘宝坑比比皆是。

山上的古哨所是谁修建的?曾经的古城堡今何在?古老的汉墓群是怎么来的?记者近日邀请有关专家一起探访了贵州贵阳清镇市红枫湖镇红枫湖畔的芦荻哨村。



红枫湖畔古老而神秘的芦荻哨村。

“嫁娘坡”上的古哨所

芦荻哨,因一座古哨所而得名。芦荻哨古哨所,就在芦荻哨村内的一座山上,这座山现名叫“嫁娘坡”。

问起这座古哨所的来历,村内很多人都说不清楚。为了弄个明白,记者请教了世居当地、现年76岁的退休老教师杨序齿老人。杨序齿老人多年来专注收集当地古文化资料,据他回忆,在上世纪60年代时,“嫁娘坡”山顶上还保留有一座烽火台哨所遗迹,烽火台是由石块垒砌基础,然后再在石基上用土筑起一个土堡即成烽火台,有军情时即在土堡内燃放烟火传递情报。不过,烽火台遗迹早已泯灭。

据《贵州通史》记载,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朝廷设立贵阳以西的威清卫(治今清镇市)、平坝卫(治今平坝区)、普定卫等“上六卫”。如今,在芦荻哨周边,还留下右二、右七、中八、黑泥哨、滴澄关等具有屯兵特色的地名。

是谁在这里设置了这处哨所?建哨所是为了防御谁?据《贵州通史》记载,由于贵州地处要冲,明朝“开一线以通云南”,朝廷在贵州设置的卫所密集程度很高,目的是巩固云南边防,所以卫所密集,说明其在军事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贵州通史》史料记载,杨序齿老人推断,芦荻哨烽火台应属于明代屯兵驻防时期留下的遗迹。但这一推论还需史学专家作进一步考证。



龙家老宅上的窗户样式还保留着当年的样子。

沉睡水底的古城堡

芦荻哨,曾经是一座古城堡。

不过,如今它已经沉睡在红枫湖水底,而且鲜为人知。据杨序齿老人回忆,在上世纪50年代,芦荻哨古城堡遗迹尚存,各种功能还在发挥作用。

“当时还存在几百米的古城墙,人们仍然在城门洞处进进出出。城墙内叫中街,城墙外叫上街、下街。”杨序齿说,城外四周分布有驿站、驿道、黑神庙、四合院、碉楼、哨所、戏楼、私学、梁氏祠堂、军营、石砌民房等等。

城堡外为什么会有黑神庙? 根据我省文史专家唐莫尧在《贵州文史论考》中的考证,黑神庙即忠烈祠、忠烈宫。所供“黑神”为唐朝名将南霁云,南霁云祠即贵州百姓俗称的黑神庙。因南霁云之子南承嗣曾任贵州清江太守,巡行牂牁、夜郎间,多善政,得民爱戴。百姓欲为其立祠奉祀,其辞不肯受,百姓改立其父南霁云庙奉祀之。旧时贵州多黑神庙来由于此,以致“几乎无处无之”,尤其是贵阳周边甚多,仅修文就有5处,息烽小寨坝镇也有,今贵阳中华南路忠烈宫即为南霁云祠。

但清镇市文化学者熊康初步研究,芦荻哨古城堡所供奉的“黑神”,有可能为三国时期西南名将孟获。如今,在芦荻哨境内,还保留有多处山王庙、土地庙等,说明当地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供奉庙宇的传统习俗。

杨序齿说,在上世纪50年代初,这座古城堡还被设立为当时的芦荻哨乡公所,城内外的一些建筑设施还被用为办学、粮仓等,一些建筑物被拆卸作他用。大约在1958年修建红枫湖时,这座古城堡便沉睡到红枫湖水底。



有的山洞洞口呈现眼睛形状。

记者在湖岸边一户人家院坝堡坎上看到,还有一小段城墙尚存,其中一块砌石上还刻有“牧场山”三字。这一带就是芦荻哨古城堡的遗址,现在在水面上还能看到一段若隐若现的弧形陆地,那就是芦荻哨古城堡的古城墙。

据《贵州通史》记载,根据贵州当时的战略地位,明代设立的卫所大多分布在驿道干线上,星罗棋布,控扼要津。而且每个卫所屯兵多达五六千人,并以卫所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形成军屯、民屯、商屯等许多屯堡。

据熊康研究,芦荻哨是明朝洪武年间设立的军营,是威清卫通往平坝卫古驿道上的重要关隘,到明末清初已发展成为一个大型的军屯、民屯、商屯聚集地。清同治年间芦荻哨古城建成,有城门三座,城墙高数米,是当时清镇县城的前沿屏障。

古老的五朝古墓群

芦荻哨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也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宝地。在贵州发现汉墓的地方为数不多。而在芦荻哨村,却有一个汉墓群,这在60年前曾轰动考古界。

1959年,考古专家在芦荻哨一个叫新新桥的地方,发现一个汉墓群,有汉墓数十座,发掘出西汉陪葬品若干。其中有一件西汉黑漆朱绘夔龙海潮纹盘漆器尤为珍贵,该漆器为盛食器,高4.1厘米,口径27.2厘米,底径19.2厘米。

漆器背面有针刻隶书铭文:“元始四年,广汉郡工官造乘与髹彤画紵黄扣钣盘……”61字。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对研究当时的髹漆工艺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据相关考古资料记载,1958年12月至1959年4月间,考古专家在清镇、平坝交界处的芦荻哨、新新桥、牧马场、土门寨等地发现了约300座古墓,时代自汉至宋,其中汉墓约占26%,三国-南朝墓约占13%。墓中的随葬品有陶器、铜器、铁器、漆器等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和兵器等。



红枫湖畔这个地方据说水下淹没了一座老城。

据相关考古资料记载,芦荻哨还有一处宋墓群,位于清镇、平坝交界处的芦荻哨、下山口、新新桥、冷坝、牧马场和土门寨一带,共有宋墓91座。通过芦荻哨一带发现的汉墓群、三国墓群、南朝墓群、宋墓群、明墓群可以看出,自汉代以来,当地各族文化共存,并体现出各民族之间的互相融合、包容、和谐。

记者在发掘汉墓群的新新桥处看到,汉墓发掘遗址如今已被湖水淹没。

芦荻哨一带汉墓群、三国墓群、南朝墓群、宋墓群、明墓群为何如此之多?它们为何大量集中存在于这一带?是当时这里居住着什么势力集团?或者是居住着什么名门望族?这些都有待专家考证。

神秘的“藏宝洞”

7口水井自然分布呈七星北斗阵,山水田园自然分布呈八卦阵图,这使得芦荻哨这块土地一直以来被人们视为神奇的“风水宝地”。

“风水宝地”里还有多处神秘的“藏宝洞”。洞里的财宝要用书包背,还有外地人常到这里来寻宝。这就是芦荻哨4个藏宝洞神秘莫测的魅力所在!



芦荻哨村周围的部分建筑还保留有老城墙。

在芦荻哨一座无名山下,有一栋已经破烂不堪的木结构古屋,这就是当地大家族龙氏留下的清代祖屋。当地盛传屋后有个山间溶洞叫凉风洞,这个洞就是古代望族龙氏的藏宝洞。

记者一行经过龙氏祖屋绕道屋后半山腰看到,山腰有一个溶洞,洞口数米高,洞门口有一道青条石砌筑的石墙。翻越石墙,里面是一个很深的洞厅,四周石壁上发出片片荧光,荧光如铜锈色,地面上堆满了蝙蝠屎。

洞厅地面、岩壁下到处是大大小小的、或陈旧或新鲜的挖坑,连岩壁上的槽缝都存有工具抠刨过的痕迹。“这些坑就是寻宝人留下的痕迹。”熊康说。

点亮手机电筒,穿过几道只容得下一人弓身钻过的隘口,行进约百来米即走穿凉风洞,沿途满是历历处处的掘宝坑,洞内凉风习习,洞壁钟乳石、石幔等溶洞奇观保存完好。

走出洞来,站在凉风洞后洞往后山顶望去,发现高约50米处还有一溶洞,洞口外观如人的眼帘。

记者一行持木棒打开山上密布的荆棘,一边开路一边往山上爬,爬了约五六十米高处即到“眼帘洞”门口。只见洞口砌筑有一道石墙,但条石并非就地取材的青石,而是不知从哪里运过来、也不知怎么搬上来的黄砂石。

洞内是一个面积数百平方米的大厅,此洞并非穿洞,但四周存在三个耳洞,耳洞口有建筑工事痕迹,洞中央有一座外形似陀螺的钟乳石。在洞内发现多枚金属片、瓷片、陶片、枪栓等物,地面上、岩壁上也到处是大大小小的掘宝坑。

记者走访时,今年39岁的村民龙文刚告诉记者,小时候胆子大,曾邀约几个同伴去探洞,他们在凉风洞、“眼帘洞”内发现,洞壁下、岩缝里、石槽里到处放有钱币。“我们直接是一摞一摞地将钱币搂起来放在书包里背出来,有一个同伴还在‘眼帘洞’里的‘陀螺石’上捡到一个金娃娃。”



芦荻哨村周围的山洞有着明显的人类活动痕迹,墙壁上的荧光物质据说是蝙蝠尿。

龙文刚说,他们捡到这些钱币后,也不知道是什么稀奇物,就和同伴们一起把钱币当小石块一样打“飘飘石”玩,大量钱币就这样被打“飘飘石”打完了。不过,龙文刚至今还保存有4枚钱币,包含一枚崇祯通宝、一枚嘉庆通宝、一枚民国银币、一枚四川铜币。

据村民庞忠平介绍,在小寨后山上还有两个“藏宝洞”,一个叫高洞,一个叫岩鹰洞,洞里有能容上千人的洞厅和暗河。曾发现破碗、尸骨、火堆、水槽、弹壳等。但如今这两个洞均被淤泥封门已不能入。

芦荻哨的4个“藏宝洞”,也被人们叫作“躲匪洞”。因为当地一直流传很多藏宝传闻,还有洞里发现的那些历朝历代、不同地区使用的钱币,常常吸引着不少外地人拿着金属探测仪到这里来寻宝。是什么人在洞里藏过宝?又是哪些人曾在这里打打杀杀?这些都是谜。

芦荻哨是古驿道交通要津?

据了解,清镇市地处关隘要津,自古就是湘黔滇驿道贵阳到云南的必经之地,历来兵家必争。据当地现年76岁的靳秀全老人介绍,在芦荻哨小寨一带,数十年前还存在几段古驿道遗迹,路上的石板被踩得溜滑,如今这些驿道已被后来修建的混凝土路面掩盖。

据《贵州通史》记载,明朝廷曾以贵阳为中心,设有湘黔、滇黔、川黔、桂黔四条驿道。其中,滇黔驿道自贵州驿(今贵阳市区)起,西经威清驿(今清镇市)、平坝驿、普利驿(今安顺市)等一路往西至昆明。

这些驿站具有调兵遣将、行军作战、粮秣运输、情报通达、物资流通、商旅往来等功能,兼具军事、交通、邮传、接待、商业等功能,是国家完整的水陆交通命脉。

据熊康推断,芦荻哨一带所留下的古哨所、古城堡、古驿道等遗迹表明,芦荻哨极有可能就是古代的滇黔驿道必经之重镇。驿道的走向大致为贵阳、黑泥哨、清镇城区、滴澄关、芦荻哨、平坝,一直往西行进。

如今,清镇黑泥哨还遗留下一段驿道和一道牌坊等遗迹,即茶马古道黑泥哨段和巾帼流芳牌坊。驿道为明代湖南经贵阳达水西(今毕节市一带)至云南的交通要道。



在一些村民家中找到的古老钱币。

但芦荻哨是否为古驿道交通要津重镇,还需专家进一步考证。当地群众希望有关文史专家,对芦荻哨村存在的古哨所、古城堡、古墓群、古驿道、藏宝洞等遗迹,进行一次全方位的系统考察论证,早日揭开芦荻哨层层神秘的面纱,给世人一个真相。

(原标题:红枫湖水下藏着古城堡?清镇市一村落曾发现藏宝洞汉墓群古哨所,至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待专家破解)
                       四川深藏的宝藏福地,千年阆中古城,人间仙境
                           一直都听说阆中古城是四川一个绝佳的风水宝地,也号称是“中国春节发源地”,阆中古城真如传说中一般是个人间仙境吗?




带着种种疑问,踏上前往阆中古城的旅途中。

这座2300多年未曾改名的古城,相传当年伏曦生在阆中并开创春节先河,因此阆中才被称之为“春节发源地”。

而阆中古城与平遥,徽州和丽江号称为中国四大古城。走进阆中古城,会发现这里跟阆中这个城市名称大有渊源。阆,在古籍《说文解字》中意为门高也,这也正说明了这座城市的格局,山水之间的城市。



阆中,如同深藏在四川的一颗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默默散发着自己独特的气息。它不像大城市一般光彩夺目,而是养在深闺中静待你细细去品味。这里庭院深深,古朴纯美,满城汇聚天下福气,不一般的人文风情。

古城融合了四合院与江南园林多重风格,成串、品、多等形状的建筑群体,更是体现了这座城市的的和谐与包容。所以,这里主要就是游览古街巷、古院落,再观古窗花上的灵魂雕刻。



古文化
胡家院
已在阆中矗立300多年的医学世家,是康熙年间所打造的典型川北民居。现如今,胡家院依然住着他们的子孙后代,医学世家的荣光享誉着整个阆中。

作为游客,想要听一听这三百多年的胡家故事,不用着急,胡家主人会为您亲自讲述。



  清代贡院
  到目前为止,这里是全国仅存的两处考棚之一,俗称川北贡院。清初时期,曾在这里举行了四科乡试。自省会迁移,又作为县、府应试场所,直到后来废除科举才退出了舞台。


  风水第一楼——中天楼 中天楼,又称之为四排楼,更是阆中风水的坐标和穴位之所。
阆中人秋风水宝地,自然离不开绝佳的风水位置。当初在修建中天楼时可谓是煞费苦心,精准的排位及计算才选址而建。而整个古城街道就是以它为中轴心“天心十道”,向四方扩展开来。
当然,作为我们普通人自然是看不懂这风水摆局的,只是感觉登上楼顶时,神清气爽,古城景色尽收眼底,已是满足。


追梦三国——张飞庙 三国时期,刘备攻川后,张飞镇守阆中7年,被奸人所害之后世人感念张飞的忠勇,为其建祠纪念,名为汉桓侯祠,后人俗称为张飞庙,从初建至今已有1700历史。
如今所见之张飞庙,非原本建筑,而是明清重建,五千多平方米的张飞庙规模宏伟壮观,主体建筑以四合庭院为主,建面高达2200平方米。
追梦三国,回想当年的五虎上将——张飞,正如他的祠这般的雄伟霸气!


全国唯一,民间风水博物馆 目前,全国仅有阆中这一座修建于2004年的民间风水博物馆,若有幸遇见,定不可错过。
馆内主要以易、卜为主,多方位诠释被人奉为神秘的中国民间风水。对于易学爱好之人,定能体会到其中的玄妙。



滕王阁 阆中之滕王阁,非王勃笔下那座南昌滕王阁,而今全国还有的另两处滕王阁,就在山东滕州和四川阆中。
三座滕王阁均由唐代李元婴建造,而阆中滕王阁是在杜甫笔下的《滕王亭子二首》、《玉台观二首》中所描绘而名满江湖。


阆中还有著名的“天下第一江山”之锦屏山、“阆苑第一楼”之华光楼等均是名震天下,总之只要你来阆中,总会发现意料之外的惊喜!
结尾自然是要说一下阆中美食了,牛肉面、阆苑三绝、张飞牛肉、蒸馍等特色美食绝不可以辜负。若是想细细品味这古城风韵,何不趁这春节假期,小住个三五天呢?
生活圈制作

转载请说明出处,本文地址:http://www.0571bike.com/thread-76117-1-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