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切换风格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connect_header_login!

!connect_header_login_tip!

!header_login!

!header_login_tip!

查看: 9|回复: 0

江家祠堂

[复制链接] [view_bdseo_push]
发表于 2023-11-19 06: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江家祠堂位于宁波海曙区偃月街69号,1999年9月,被公布为宁波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点。该建筑现存台门(已改动)、大厅。台门山墙为观音兜,明间抬梁式,次间为穿斗式,五架梁,三架梁为月亮状,上有倒挂花篮和随梁枋。前廊月梁呈象鼻形,雀替为卷草纹,厅观音兜山墙,台门与大厅间有天井。台门前有银杏树二棵,为江家先人所栽。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有“江南第一祠”之称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也可以用来商议族内之事。如今北方已难见祠堂,在南方浙江、江西、安徽、广东、福建、广西等地的祠堂保存比较完好,祠堂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江西就有这么一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在 江西吉安富田镇王家村,就有一座江西最大的祠堂诚敬堂,诚敬堂便是当地人常说的“王家大祠堂”。富水河流经富田古镇,千年 庐陵的遗韵在这里传承,富田流传有:“文家出了个文丞相,王家有座大祠堂”的说法,诚敬堂作为王氏人的祖传祠堂,它有什么来头呢?



北宋年间, 王家村先祖王经信从庐陵迁入富田,繁衍至今已有8000多人,如今村内还有2000人在这居住,成为当地的大家族之一。王经信字诚敬,明朝时期他的后人为纪念他,就建了这座祠堂,以他的字号命名为诚敬堂,2013年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诚敬堂建成于明嘉靖六年,占地面积6500平米,长82.3米,宽44.3米,是江西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祠堂,有“江南第一祠”之称。王家之所以能够建起这么大的祠堂,那是因为先祖原来是做生意的,他们就是伐木做成木排运到南京去卖,收入是很高,但是有一点风险,王家的富庶可是用冒险换来的。



祠堂是以木构架为主的 砖木结构,共用立柱就有99根,其中有两根立柱很大,是从湖北 神农架买来的,需要两个人才能抱得过来。整个祠堂房子的木结构均由木榫连接,一颗铁钉也没有使用,显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这也是它能成为国家保护文物的重要原因。



建筑整体呈“丁”字形,寓意家族人丁兴旺,诚敬堂的走向呈纵阶梯形,意思是希望后辈步步高升,祠堂内的天井排列成品字,寓意王家人做人有品德。这一切都是祠堂建造者有意而为之,南方的 祠堂文化就是这么博大精深。



很多地方的祠堂照壁都会写上福字,但是诚敬堂不一样,它照壁上写的是魁字,至于为什么写这个字,据说是与文天祥有关,他是 富田镇文家村人,后来官至丞相,成为?
                       江西第一传奇世家260余年兴衰都藏在这座百年祠堂
                           故宫、天坛、颐和园

避暑山庄、清东陵、清西陵…

闻名遐迩的皇家古建数不胜数



但却很少有人知道

这些被选入世界遗产的建筑设计

竟全都出自一家之手



这是一个执掌清朝皇家建筑工程的“神秘家族”

跨越260年创造出了无数荣耀与辉煌

这是一群才华横溢的能工巧匠

用几代人的勤劳智慧将北京变成了北京城

这就是传奇建筑世家——样式雷

史 上 流 传 着 一 句 话

“若无样式雷,哪有北京城”

在时间的洪流里

江西这个传承了八代人

服务于帝王之家的工匠家族

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沉浮

请跟随着小圆妹的步伐回到人杰地灵的江西



位于江西北部山清水秀的永修县

地处烟波浩瀚的鄱阳湖西岸

这里风景旖旎、田畴肥沃

这里民风淳朴,道德规范

自古有“海昏秀域,人杰地灵”之美誉



这就是是我国清代著名宫廷建筑世家“样式雷”的故乡

“样式雷”第一代始祖雷发达就是从这里走出

进而铸就了中国建筑史上辉煌的一页

他和他的家族被誉为

“永修八代样式雷,中国半部古建史”



雷 氏 建 筑 世 家

1

第一代:雷发达

(1619年—1694年)

清康熙二十二年雷发达和堂弟雷发宣应募来到北京,参加皇宫的修建工程,以其精湛的技术,得到康熙帝的赏赐,并获得了官职

2

第二代:雷金玉

(1659年—1729年)

雍正帝从雍正三年大规模扩建圆明园,雷金玉作为圆明园楠木作样式房掌案子。

3

第三代:雷声征

(1729年—1792年)

金玉幼子,成年后生活在乾隆盛世,正是京城西郊的皇家园林“三山五园”大兴土木之时,他当有所贡献。

4

第四代:雷家玺

(1764年—1825年)

雷声征次子,他与长兄雷家玮、三弟雷家瑞三兄弟供职工部样式房,家玺是三兄弟中的翘楚,先后承办乾隆、嘉庆两朝的营造业,形成第四代样式雷最为强大阵容。

5

第五代:雷景修

(1803年—1866年)

雷家玺第三子。道光二十九年,得到祖传样式房掌案之职。雷景修善于理财,家产丰盛。此外,他还修宗谱,建祖坟,样式雷的图档流传至今日,雷景修也功不可没!

6

第六代:雷思起

(1826年—1876年)

景修三子。同治十三年重修圆明园,雷思起与他的儿子雷延昌因进呈所设计的园庭工程图样得蒙皇帝召见多次。

7

第七代:雷延昌

(1845年—1907年)

雷思起长子。雷廷昌随父参加定陵、重修圆明园等工程,独立承担设计营造同治惠陵、慈安、慈禧太后的定东陵、光绪帝的崇陵等项大型陵寝工程。样式雷也于雷思起雷廷昌父子两代闻名遐迩,地位更加显赫。

8

第八代:雷献彩

(1877年—不详)

与雷献光、雷献瑞、雷献春、雷献华兄弟参与圆明园、普陀峪定东陵重建、颐和园、西苑、崇陵、摄政王府、北京正阳门的工程等。

先后八代雷家人

历经了260多年的岁月

参与建造了众多的宫殿、坛庙、园林、陵寝…

创造中国1/5的世界文化遗产

宏 伟 壮 丽 的 北 京 故 宫



by:城BJ

古 朴 典 雅 的 颐 和 园



by:黄赛

万 园 之 园 的 圆 明 园



这些中国乃至全世界古建筑中的瑰宝

凝聚着雷发达以及这个建筑世家的心血与智慧





精益求精 铸造传奇

雷发达的儿子雷金玉,子承父业

接任“营造所长班”,技艺精湛,深孚众望

他的后人,雷声澂、雷家玮、雷家玺、雷家瑞、雷景修等

人才辈出,两百多年间代代担任样式房掌房



by:小法师摇光

“样式雷”家族长期为皇家进行建筑设计与营造

先后参与或主持设计重建、新建了

两宫:北京紫禁城、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墙

三海:北海、中海、南海

三山:万寿山、香山、玉泉山

五园: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

两陵:东陵系列、西陵系列

等等许多重要工程



by:lis365

设计重修紫禁城,保留严格对称

两侧建筑自由发挥

“居中为尊”

又不失多样美感



by:WANGPFEI

雷发达的这般巧思,实在令人惊叹

继承他衣钵的儿子雷金玉

更是备受朝廷赏识



太和殿修缮竣工之日

康熙亲临上梁典礼

脊檩怎么也合不上榫

工部官员吓得满头大汗

雷金玉拿着斧头就上去了,啪啪几下

轰隆一声,大梁稳落到位



康熙大喜,赏七品官

任职内务府钦工处掌案

雷金玉胆力超群,破了百年规矩

将宋以来沿用的“斗拱”改进为“斗口”

这技艺,至今无人撼动



康熙(左)与雍正(右)
康熙、雍正,两代帝王赏识

畅春园和圆明园

也让数千工匠叹服



畅春园

清朝中后期,不少西方科技传入中国

“样式雷”主持设计建造的圆明园中远瀛观、大水法等建筑

已经吸纳了诸多优秀的西洋元素

可谓中西合璧、东西方文化智慧的结晶

这充分说明“样式雷”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家族

毫不墨守成规,拥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圆明园复原图

楼阁、亭台、水桥…

凭空造景,熠熠生辉

被称作“万园之园”



圆明三园(样式雷史料)

在雷金玉病逝后

雍正赏其黄金百两

派专人护灵回乡,归葬原籍

享此礼遇的匠人,世上仅此一人



紫禁城宫殿设计图(样式雷绘制)

但也因为雷金玉去世后,因为儿子还小

所以样式雷家族迎来了他的第一次传承危机

于是他的夫人就带着儿子雷声澂从小做学徒,拜师学艺

一直到20多年后

儿子才又重新当上营造所长班



而后的雷氏后代

雷家玮、雷家玺、雷家瑞

都是一代巨匠。

其中又以雷家玺最为出色



承德避暑山庄

万寿山、玉泉山、承德避暑山庄…

都是他的手笔

颐和园更是震古烁今

成为样式雷家族的鼎峰之作



西苑,即现在的中海南

当时,园中心塔风水不和

拆后须建一座建筑

雷家玺联合两位兄弟

苦思冥想,依照黄鹤楼

造了一座八方阁子



南对昆明湖,背靠智慧海

如翼展开,造众星拱月之势

这就是艳绝天下的佛香阁



颐和园佛香阁

大到万亩宫殿,小到雕梁窗绘

雷家玺无一不通,无一不精

在他去世的时候,他觉得儿子经验尚浅

把样式房掌案交给同事

这也是样式雷家族迎来的第二次传承危机

儿子雷景修深知父亲用意

精研技艺、卧薪尝胆24载

最终争回掌案,令人心服口服



“样式雷”图档

雷氏世代精于设计图样

他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样式雷建筑图档”

雷景修还把家族世代的图档收集整理

足足装满了三间房屋

流传至今



“样式雷”烫样

样式雷的图档高达两万多张

大到整体施工,小的每个尺寸

类型众多,记载详实

堪称中国古建筑的“百科全书”



“样式雷”烫样

里面包含了圆明园、万春园、颐和园、北海、

中南海、景山、天坛、东陵等处图样

还有设计图纸、烫样(立体比例模型)和施工设计说明等

这些烫样与图纸、做法说明一起组成古建筑设计

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设计水平

也填补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的空白

2007年,“样式雷建筑图档”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太和殿飞檐十二兽



经历风雨 绵延不绝

经风历雨,“样式雷”世家是如何绵延不绝

始终保持着高超的技艺传承呢?

在古时候,古人把家规祖训看的很重

甚至很多人一辈子都秉承恪守

或许我们可以从“样式雷”的家规祖训中,寻找到答案



“样式雷”祖屋

两百多年来,“样式雷”家族始终严格践行家训

世代不坠家风

虽然是工匠世家,却以诗书传家



by:WMF的杂货铺

在国家图书馆

至今还保存“样式雷”世家230余封家书

他们以家书的形式传递技艺、沟通感情

正是因为家书家训世代相承

不断规范且哺育“样式雷”家族

才使之瓜瓞绵绵,兴旺发达



by:热情的茶叶面包

“样式雷”家风家训有这么几条

一条是忠厚传家,以艺报国

他们用崇高的建筑技艺来报效国家,为社会服务

不贪不吝、公私分明

廉洁奉公,诚信做人、扶危济困

“样式雷”就是这样世世代代传承优良家风家训

他们崇高的思想品德和情操也为世人所推崇



祖居

说实话,作为皇家建筑师的“样式雷”

想要从中获利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件难事

但“样式雷”家族利心退净,为公而当差

他们从不额外赚取一文钱财

即使是误收或者少付些许金钱

也一定要退还或补付给对方



by:本儿多铂

当时很多重要的建筑项目都交给“样式雷”

但雷氏家族依然保持慎微慎初之心

第六代“样式雷”雷思起曾讲过这样一句话

“一毫一厘都要清清楚楚,不能侵犯”





“样式雷”坠入历史尘土

然而风云巨变

辛亥革命后

清王朝退出历史舞台

样式房差务随之消失



雷家八代系谱

雷献彩先后两娶,皆无子嗣

终于在失业和无后的悲哀中

默默告别人世

建造万千华殿的群匠

延续了八代的样式雷

就此终结…



后人将样式雷的故事搬上了舞台

烟雨一来,星辰也变暗了

这世上的光鲜,哪敌得过岁月?

随着时间的跌宕

样式雷坠入历史尘土



从平凡到辉煌

几经磨砺,归于黯淡

这个家族在历史的横轴上

画出何等动人的曲线

又被时间匆匆带走



一个王朝,一群群面孔

都随风而去,成市井谈资

唯有庞大的古建身躯

久久屹立在大地上

待风吹过宫墙灯穗

金砖碧瓦发出阵阵耳语



一人的神迹

可以说是上天恩赐

一个家族的神话

却离不开几代人的苦心经营



样式雷用家族命运

勾勒出难以抵达的高度

薪火相传,造艺于世

国危家难,矢志不渝



by:沸腾的三头

虽然“样式雷”建筑世家,现已不在...

但他们传承的是一种“诚信做人、勤勉治业”的工匠精神

世代追求的是精益求精的治业理念

表现的是一种勤勉做事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时至今日,“样式雷”的家风家训

仍持续散发着醉人的芬芳

向我们传导着朴实的正能量

成为哺育后人的精神财富
                       厉害了,江西这个朱氏家族,拥有140栋古建筑、4处祠堂…
                           在中国,有座传奇之城,地处江西以北,距离南昌200公里, 世人用这座城的特产称呼中国的同时,也赋予它“瓷都”的美名 ,它就是——景德镇。

但今天,要说的不是它的瓷器与窑火,而是带你真正的走进一个,在江西,仅剩不多,却又完好保存下来的江南古镇中的——朱氏宗族。





你们也许不知道,在这个江南古镇里有一个大家族—— 朱 氏 。而最早来到这个地方的朱氏始祖朱秀, 他 是一位唐代的大将军 ,因 平定叛乱有功,被追敕为“浮梁开国男”,唐建中三年(782年)朱秀由安徽迁至浮梁定居。



朱秀战死沙场后,他的子嗣御史大夫朱文强、吏部尚书朱文豪、朝议大夫朱文辅等,继承他未完成的事业并且发扬光大,功名显赫。 朱氏在当地也逐渐成望族,到了宋代初期,只有沧溪的朱秀后裔繁衍至数百人,沧溪村初具了规模, 最后也是靠这个家族人的保护和传承 ,才把这座完好的江南古镇留给我们世人



这个村子,留下的古建筑很多,其中最有文化气息、也最具代表性的

当属始建于明代1520年的“蜚英坊”,蜚英,意为文坛英豪 ,是当年朱氏池州知府朱韶,为纪念自己的先祖朱宏而捐资兴建



蜚英坊的主楼高12.8米,主体中间分三段铺设平台式青石踏步,称为“三步金阶”

过道的两侧山墙采用砖体“五架式”贴面构架,承托上部檁,称为“五凤楼”



牌坊正反面多采用砖雕装饰,有龙、凤、狮、麒麟等图案,富有明朝的砖雕艺术特征,坊前一对斑驳的拴马石,依稀见证着远去岁月的辉煌



村子里的理学祠建于南宋,正房长约53米,宽约30米,大家可以自己想像一下有多大气



祠前牌坊高大雄伟,气势恢弘,顶端是紫红色的葫芦瓶,上刻有朱熹正楷所题“理学”二字,笔力雄劲,理学祠是朱氏家族教书育人的地方, 教书人则是南宋一位伟大的理学家——朱宏。



在当时,交通极其不便利,方圆百里的许多学生慕其品学,都到此求教,鼎盛时期有上千弟子,朱熹称他“高识笃行,鲜与伦比”,并给他所居地题为“克己堂”

虽然年代久远,这位南宋大名鼎鼎的理学家的很多著作已经匿迹,但在明朝弘治年间左都御史的碑文中,我们仍能清晰地看到朱宏当年循礼向善,教化乡里的事迹



正是他坚持树家规、建家训、立家法、严家风,才使得沧溪朱氏家族家风延传后世, 为纪念他的功绩,后人特设祭拜场,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祭祀活动 。



紧靠祭拜场有座“训子亭”,地处沧溪村的中心地带,以木雕结构为主,这个亭既可做村民议事、乘凉、休憩、避雨之地,也是惩戒后生、维护族规的专门场所



古代的家族家规很严,不像我们现在可能父母私下教育就好,你会发现在古代,越是大家族,规矩越多,礼数也越多,我们不去追究方法是否尚好,但对于所有中国古代大家族的思想, “唯有家规,家训,才可延续传承家族” 。



所以,沧溪朱氏对本族中违背规矩之人,会在亭内公开责罚,以正风气,以儆效尤,明朝朱韶就经常在此劝勉教育子侄后辈, 故而得名“训子亭”。

相传此亭为三名贡生捐资建造,所以也叫三贡坊,三贡生对后人的独特警示教育方式,已经远超于其捐资的意义!



另外在这里还可以看到“恒德昌”茶号,在浮梁,曾是茶商的货源要地,白居易《琵琶行》里的,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是古时茶商浮梁收茶叶的真实写照 。唐时浮梁茶已是钦点贡茶,官名“饶州茶”



我们在这看到的“恒德昌”,是清代大茶商朱佩泽故居,面积约280平方米,是一座三间五架砖木结构的徽派建筑,当时朱佩泽等人创办恒德昌,源磬昌等6大茶庄,盛极一时, 李鸿章亲笔题写了“恒德昌”匾额



在这个古村里还有个书屋,没有飞檐翘角气势恢宏的景观,只有窗明几净屋舍俨然,置身此地不禁感到内心一片澄明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大门两侧的一对低头怪狮,和绝大多数张牙舞爪的石狮不同,它们低眉顺眼,雕像下面也没有高大的石头台座



当年朱韶官至安徽池州知府,但仍为人谦逊,以礼待人,这对罕见的低头狮子,就是朱韶教育后代子孙低调做人,淡泊名利的集中反映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1000多年来,这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

那他们到底是如何从一个迁移定居的小家庭

逐渐变成江西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家族的呢

让小编来告诉你们

家规家训传千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家族的兴旺

离不开家风家训的支撑

与声动华夏、名扬四海的瓷器相比

朱氏家族认为文化之魂的传承显得更加重要



“克己守正 崇礼清廉”

就是这个家族的家规家训,他们也因此口碑相传,享誉江南

对 于 自 己 · 克 己

克己就是要克制和约束言行,对欲望要讲方寸、讲量度、讲理性,抵制私欲膨胀,摒弃利欲攀比,战胜物欲诱惑,这是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核心思想的集中体现



朱氏有句话

“多喝清醒茶,莫贪误事酒”

家规中这简单的劝诫,也成就了朱季芳等人创办恒德昌,源磬昌等6大茶庄的佳话



对 于 做 人 · 守 正

守正,是沧溪朱氏的立身之道,千百年来,宗族人一直崇尚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说简单点就是“三观要正”

朱氏的理念是“如果胡作非为,定遭祸殃”



对 于 治 家 管 理 · 崇 礼

先祖遗留下来的训示,普遍带有哲理性,养子不教如养驴、有书不读子孙愚,这些四言八句,对敦促、教化家族成员起了很大作用,家风来自家规,礼仪源于教化,像沧溪这样的村落,人们行的是公道,讲的是公德,认的是公理

对 于 为 官 · 清 廉

朱家历史上在朝廷当官并且七品以上有22人,但没有一个人成为贪官污吏,光是能做到这一点,靠他律很难,其实更主要的是自律,这和族规里面对清廉的强调和重视密不可分



当时浮梁有谣言:打开朱家坟,周边无穷人

意思是朱家既然不少人当过朝廷要员

那么祖坟里金银财宝及随葬珍品器物一定很多



但朱氏族人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很多人在世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墓地确定好

墓碑上标明墓地的形状、结构、方位、尺寸,昭告世人,为的就是告诉他人

朱家世代清正廉洁,生前从不搜刮民脂民膏,死后也没有值钱物品陪葬,流言蜚语随风而散,朱家清廉美德也为世人景仰



中国人自古就奉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之道,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一代代家族的传承,已深深融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家风家训就是文明传承的载体之一,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陶冶着人们的心灵,凝聚着家国的共识

沧海桑田,先祖遗留下来的训示,教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这些家训,普遍带有哲理性,对敦促、教化家族成员起了很好作用,祖先的教育已铭记于心,融入血脉,违背族规族训的事情,沧溪朱家人说什么也不能做



闲云潭影空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岁月风雨,无情更替,经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 江西多少家族盛极而衰,怅留遗憾,然而,位于瓷茶古邑浮梁正北的 沧溪朱氏古村, 却一如千年的窑火,历经百代经久不熄。又似漫山的绿茶,迎春焕发蓬勃生机

支持朱氏平台建设
生活圈制作

转载请说明出处,本文地址:http://www.0571bike.com/thread-75822-1-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